《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了一段关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智伯的故事,这段记载中诞生了一个成语“
贪得无厌”。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联合赵、韩、魏三大家族,成功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并占领了他们的土地。然而,智伯的野心并未因此得到满足。几年后,他再次显露出贪婪的本性。
他首先向韩氏索要土地,韩氏因为恐惧,不得不割让了一块拥有一万户人家的土地给智伯。接着,智伯又向魏氏提出同样的要求,魏氏虽然不情愿,但害怕智伯的势力,也只好忍痛割让了一块土地。
然而,智伯的贪欲并未因此得到满足。他再次派人到赵氏领地,要求赵襄子割让蔡皋狼(今山西离石)之地。赵襄子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智伯因此怀恨在心,暗中联合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氏。
智伯围攻赵氏的晋阳城长达三年之久,但始终未能攻破。在这过程中,赵襄子的粮食储备逐渐耗尽,形势岌岌可危。然而,赵襄子并未放弃,他派出张孟谈去游说韩、魏两家,希望他们能够看清形势,与赵氏联手反击智伯。
在张孟谈的游说下,韩、魏两家最终答应了赵襄子的请求。他们联合赵氏,共同反击智伯。最终,智伯因为自己的
贪得无厌而身死国灭。他的失败引起了天下人的嘲笑和鄙视,人们认为这是他“
贪得无厌”的恶果。
从此,“
贪得无厌”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用来形容那些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和权力,却永远无法满足自己欲望的人。它也警示人们要克制自己的贪婪之心,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