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lǐ yì lián chǐ]
点击听礼义廉耻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并列
基本
指崇礼、行义、廉洁、知耻四种道德准则,历代统治者把此四者作为推行政令、治理国家的纲领,称作“四维”。
古义
古代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
今义
现泛指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
礼: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行的仪节。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廉:品行正,不贪污。
耻:羞愧,耻辱。
例  句
礼义廉耻,乃社会之基石,不可或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寡廉鲜耻
出  处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战国·《管子·牧民》
引  证
1.
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 战国·《管子·立政九败解》
2.
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能安贫守节、不附权幸、慷慨论事者列之台谏,则所任得人,礼义廉耻稍稍振起,敌国闻之岂不畏服哉 元·脱脱等·《宋史·陈公辅传》
3.
此时世俗,惟先生之一人,礼义廉耻,道德之风,余者俗子受不明之物,取不义之财,有几人也。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三折
4.
他不认识多少字,他可是晓得由孔子传下来的礼义廉耻。他吃的是糠,而道出来的是仁义。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三五
5.
管子有言: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唐·房玄龄等·《晋书·秦秀传》
6.
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 宋·苏轼·《乞录用郑侠王斿状》
7.
右臣闻国之兴衰,系于习俗,若风节不竞,则朝廷自卑,故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 北宋·苏轼·《苏轼文集·二七·乞录用郑侠、王状》
8.
当此之时,无庆贺之利,刑罚之威,礼义廉耻不设,毁誉仁鄙不立,而万民莫相侵欺暴虐。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本经训》
9.
满嘴的礼义廉耻,一肚皮鸡鸣狗盗。 现代·郭沫若·《虎符》·第三幕
10.
当今一些县官,十之八九忙着在钱谷刑名上动脑筋,想捞些油水;赵县台能知道从“施教化、厚风俗”着手,以“礼义廉耻”四字教子民,总算难得。 当代·谷斯范·《新桃花扇》·第二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