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春秋战国之际的杰出思想家,在政治理念上独树一帜。他坚决反对强权独揽的统治方式,而是倡导“天下为公”的哲学,主张“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他认为,若人们皆能彼此尊重,互不侵犯,社会中将不再有窃取权位和化公为私的行为,从而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
明末清初,三位杰出的思想家亦纷纷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这句话实则是对《吕氏春秋》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深刻诠释。黄宗羲则进一步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强调君主应为天下百姓服务。顾炎武则指出,“国家”是某一王朝或家族的私有物,而“天下”则是全体百姓的共有财富,梁启超后来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康有为,近代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及书法家,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力主变法图强。1898年,他与梁启超等人共同推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并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描绘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康有为流亡海外,其思想也逐渐趋向保守。
然而,真正将“天下为公”这一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并使之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孙中山先生。自民国创立以来,袁世凯等军阀篡夺了“天下”,将其视为私有,导致国家陷入无休止的争权夺利与混战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大力倡导“天下为公”,并亲自践行这一理念,视自己为国民的公仆。他的一生中,多次题写“天下为公”的墨宝,彰显其高尚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