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
[tiān xià wéi gōng]
点击听天下为公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主谓
基本
指国家政权不为某一家私有。
古义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
今义
后用以指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思想(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天下:指国家的统治权。
为:是。
公:公平;公正。
易错点
为,不读wèi。
例  句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的人文境界与精神传统。
2. 天下为公,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个人私利,为整个社会的福祉而奋斗。
3. 在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里,人民是真正的主人。
成语故事
杨朱,春秋战国之际的杰出思想家,在政治理念上独树一帜。他坚决反对强权独揽的统治方式,而是倡导“天下为公”的哲学,主张“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他认为,若人们皆能彼此尊重,互不侵犯,社会中将不再有窃取权位和化公为私的行为,从而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
明末清初,三位杰出的思想家亦纷纷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这句话实则是对《吕氏春秋》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深刻诠释。黄宗羲则进一步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强调君主应为天下百姓服务。顾炎武则指出,“国家”是某一王朝或家族的私有物,而“天下”则是全体百姓的共有财富,梁启超后来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康有为,近代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及书法家,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力主变法图强。1898年,他与梁启超等人共同推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并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描绘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康有为流亡海外,其思想也逐渐趋向保守。
然而,真正将“天下为公”这一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并使之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孙中山先生。自民国创立以来,袁世凯等军阀篡夺了“天下”,将其视为私有,导致国家陷入无休止的争权夺利与混战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大力倡导“天下为公”,并亲自践行这一理念,视自己为国民的公仆。他的一生中,多次题写“天下为公”的墨宝,彰显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天下一家
反义词
天下为家
出  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西汉·《礼记·礼运》
引  证
1.
圣中称大,命虞舜以居尊,天下为公,弃丹朱之不肖。 宋·李昉·《帝尧庙碑记》
2.
取舜禹于无所闻知之人而历试以事,以与天下共之,然后举而加诸天下之上。彼其心固以天下为公,而其道终不可常也。 宋·陈亮·《问答上》
3.
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末·康有为·《大同书》·乙部
4.
其中没一个我的私人,亦无胡、孙一个私人,完全本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意思决定的。 近现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一章
5.
天下为公,百王不易。肆予敷命,匪敢有私。 宋·徐铉·《南昌王制》
6.
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 近代·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
7.
糟糕的是:不是“天下为公”,而是天下为私!这种勾结就是狼狈为奸了!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二)卷七
8.
赫矣元后,烝哉古风,不私其子,天下为公。 宋·徐铉·《齐王赠太弟哀册文》
9.
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 明·李贽·《答耿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