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zhōng ㄓㄨㄥˉ
◎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 适于,合于:中看。
西
◎ 中
be hit by fit exactly hit suffer
详细字义
◎ 中 zhōng
〈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2) 同本义 [center]
中,和也。——《说文》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中有都柱。——《后汉书·张衡传》
天门中断。——唐· 李白《望天门山》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中轩敝者。——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
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4) 又如:人中(人嘴上唇当中处);华中;中浣(农历每月中旬);中土(中原地区。古以冀州为中土,汉以来以河南为中土;中国);中天(天空的中央);中夕(夜半);中色(中央之色,即黄色);中甸(京都);中江(江流的中央);中非(指非洲中部地区)
(5) 内,里面。与“外”相对 [among;between;inner;within]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事变中起。——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心中(心里);内中(里头);家中;水中;队伍中;中水(水中);中垢(尘垢之中)
(7) 半;中途;半中腰 [half]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8) 又如:中缀(中途停止);中夕(半夜);中分(从中间分开);中半(对半);中白(半白);中判(对半分开);中阪(半山坡);中夜舞(夜半起舞)
(9) 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in the middle;be placed in the middle]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 又如:中门(内、外门之间的门);中阵(中陈、居中的阵地、营垒,一般为主帅所在地);中部(居中的部分);中处(适中的处所);中殿(居中的宫殿)
(11) 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court]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 韩愈《祭董相公文》
(12) 又如:中涓(皇帝亲近的侍从官);中侍(宫中的侍从官);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中尚方(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选杂作);中秘书(宫廷藏书);中书(皇宫中的藏书)
(13) 内心 [heart]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14) 又如:中顾(内心顾念);中私(内心的感情);中函(藏蓄于内心)
(15) 中国的简称 [China]。如:洋为中用;中美关系
(16) 中国的本地人、居民或其后代 [Chinese]。如:中外皆宜
(17) 内脏 [internal organs]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18) 中介人 [go-between]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9) 又如:中见(见证人)
(20) 姓
词性变化
◎ 中 zhōng
〈形〉
(1) 中等 [medium;intermediate]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中才(中等才能);中则(中等。指田赋);中知(中等的才智);中币(中等品级的货币);中川(中等的河流);中平(中等,平常);中甲(金代科举考试成绩中等者);中兄(才德一般的兄长)
(3) 〈方〉∶成,行,好 [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4) 又如:中不中
(5) 容易 [easy]
我是薛家丫头, 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6) 合适,适当 [suitable;proper]
是秦之计中, 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 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7) 不偏不倚,正 [right]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8) 通“忠”。忠诚[honest]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9) 另见 zhòng
基本词义
◎ 中 zhòng
〈动〉
(1)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fit exactly;hit]
中其茎。——《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
敌中则夺。——《荀子·彊国》。注:“击也。”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射者中。——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幸啄不中。——《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中靶;猜中了;命中(射中);看中(经过观察,感觉合意);中雀(中目);中钩(上钩);中的(箭射中靶子);中鹄(射中靶子)
(3) 受到;遭到 [be hit by;fall into;hit home]
欲中守法。——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 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说岳全传》
(4) 又如:中霜(遭受霜冻);中酒(病酒;醉酒);中暍(中暑);中疾(生病);中恶(得急病);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5) 造谣;中伤 [slander]
好事者未尝不中。——《淮南子·原道》。注:“伤也。”
欲以吏事中商。——《汉书·何武传》。注:“伤之也。”
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史记》
(6) 又如:中陷(中伤陷害);中人(伤害人)
(7) 合于;符合 [tally with;accord with]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合乎音律。)——《庄子·养生主》
其曲中规。(它的曲度符合圆规所画出的标准。其,代车轮,相当于“它的”。中,动词,合乎。规,圆规。)——《荀子·劝学》
木直中绳。
不中于款。——《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中节(合乎规定);中墨(符合准绳);中准(符合水准);中水(符合水平面标准);中绳(符合墨线)
(9) 考取;录取 [pass an entrance examination;enroll]
后来孟沂中了进士。——《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中才(科举考试的中式之才);中元(高中);中签(填写考中者的标签);中榜(中式);中眉(中榜);中第(中选)
(11) 得到 [get]
这龟儿,就是中了头奖,什么人还想沾你一文钱吗?——沙汀《丁跛公》
(12) 又如:中失(得失)
[①][zhōng]
[《廣韻》陟弓切,平東,知。]
(1)内,里面。与“外”相对。
(2)特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3)指一个时期内或其中间。
(4)指一个地区之内。
(5)指内心。
(6)引申为感情。
(7)指内脏。
(8)身体。
(9)中间;当中。
(10)居于其中。
(11)中等。
(12)半,一半。
(13)间隔。
(14)媒介,居间。
(15)指介绍人,中间人。
(16)正。
(17)均匀。
(18)合适;恰当。
(19)指正确的标准。
(20)犹言可,行,成。
(21)指中庸之道。
(22)指中和之气。
(23)指二十四节气的中气。《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杜预注:“步厤之始,以爲術之端首,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遲速,而必分爲十二月,舉中氣以正月。”《史记·历书》:“舉正於中,民則不惑。”一说指正朔之月。
(24)中午,日中的时候。
(25)指中年。
(26)指中宿(xiù)。亦泛指星象。
(27)指北斗第一星魁中。
(28)指官府簿书。
(29)古代投壶时盛放计数筹码的器皿。
(30)指盛文具的器皿。
(31)指中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马称服,也称为中。
(32)古代户役的年龄,北齐以十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隋以十一以上、十七以下为中;唐以十六为中。
(33)通“忠”。
(34)中国的简称。如中法战争、中医、中药等。
(35)佛教语。指“三谛”(空、假、中)的第一义谛。谓不二之至理。
(36)姓。周有中旄父。见《逸周书·作雒》。
[②][zhòng]
[《廣韻》陟仲切,去送,知。]
(1)箭射着目标。
(2)泛指击中或被击中。
(3)符合。
(4)及,到达。
(5)满。
(6)考取;录取。
(7)得到。
(8)相当;相应。
(9)值得。
(10)击;杀。
(11)侵袭;伤害。
(12)指被侵袭、伤害。
(13)中伤,陷害。
(14)遭受;受到。
(15)醉饮。
[③][zhòng]
[《集韻》直衆切,去送,澄。]
“仲1”的古字。
(1)指每季中居中的。参见“中3春”、“中3冬”。
(2)指排行中的第二位。参见“中3女”、“中3父”。
[上古音]:侵部端母,tiu?m
[广 韵]:陟弓切,上平1東,zhōng,通開三平東知
[平水韵]:上平一东·去声一送
[唐 音]:*djiu?ng,djiung
[国 语]:zhōng,zhòng
[粤 语]:zung1zung3
张猛龙碑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赵之谦
沈尹默
沈尹默
褚遂良
柳公权
褚遂良
欧阳询
岩谷一六
贺兰汗造像
欧阳询
马鸣寺碑
颜真卿
颜真卿
虞世南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
柳公权
赵孟頫三门记体
魏碑
颜真卿多宝塔体
智永
欧阳询
沈尹默小字
欧阳询
褚遂良
褚遂良
颜家庙碑
张即之
行书-米芾
行书-集字圣教序
行书-米芾
行书-米芾
行书-集字圣教序
行书-集字圣教序
陆柬之
蔡襄
董其昌
董其昌
高士奇
皇象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敬世江
李邕
陆游
迈上遴
米芾
明人
潘受
沈周
宋儋
宋克
宋克
王宠
王导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蒙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献之
吴琚
鲜于枢
颜真卿
杨维桢
张瑞图
赵孟頫
祝枝山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王壮为
黄庭坚
王壮为
郑板桥
郑板桥
王壮为
郑板桥
郑板桥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毛爷爷
智永
包世臣
董其昌
怀素
黄慎
黄慎
黄慎
黄慎
黄庭坚
敬世江
康里子山
李世民
陆居仁
陆游
米芾
宋克
苏轼
王宠
王守仁
王蒙
王守仁
王羲之
文彭
文征明
文征明
鲜于枢
鲜于枢
谢铎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杨维桢
张旭
张旭
赵子昂
智永
祝枝山
傅山
傅山
傅山
傅山
傅山
隶书-伊秉绶
衡方碑
唐玄宗
韩仁铭
衡方碑
简牍
居延简
礼器碑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钱松
史晨碑
翁同和
武威简
隶书-何绍基
隶书-邓石如
隶书-金农
隶书-邓石如
隶书-金农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