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
zhī ㄓˉ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 之
go leave of somebody something this
详细字义
◎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①][zhī]
[《廣韻》止而切,平之,章。]
(1)生出,滋长。
(2)往;至。
(3)用;取。
(4)是。
(5)代词。这;这个。
(6)代词。他(她,它);他们。
(7)代词。其,他的。
(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
(9)代词。指代处所。
(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
(14)介词。相当于“于”。
(15)介词。相当于“諸”,之于。
(16)介词。相当于“以”。
(17)连词。与;和。
(18)连词。相当于“而”。
(19)连词。相当于“則”。
(20)姓。汉代有之马宇,明代有之辅。
[上古音]:之部照三母,tji?
[广 韵]:止而切,上平7之,zhī,止開三平之章
[平水韵]:上平四支
[唐 音]:*ji?,ji?
[国 语]:zhī
[粤 语]:zi1
[闽南语]:che1,chi1
褚遂良
虞世南
沈尹默
虞世南
褚遂良
褚遂良
柳公权
张猛龙碑
赵之谦
虞世南
欧阳询
日下部鸣鹤
王献之
颜真卿
颜真卿
杨大眼造像
虞世南
虞世南
元倪墓志
钟繇
柳公权
赵孟頫三门记体
赵孟頫三门记体
魏碑
颜真卿多宝塔体
魏碑
智永
欧阳询
沈尹默小字
欧阳询
褚遂良
颜家庙碑
张即之
行书-米芾
行书-米芾
行书-米芾
行书-集字圣教序
行书-集字圣教序
陆柬之
欧阳询
包世臣
卞壼
黄庭坚
敬世江
陆柬之
米芾
米芾
司马曜
司马懿
司马懿
苏轼
苏轼
唐人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献之
王珣
王衍
徐良
张瑞图
赵构
赵孟頫
钟繇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王壮为
王壮为
黄庭坚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
王铎
王铎
王铎
王铎
毛爷爷
智永
蔡襄
怀素
怀素
怀素
敬世江
皇象
李隆基
李世民
李世民
柳公权
陆机
陆居仁
米元晖
司马炎
司马懿
宋克
苏轼
孙过庭
孙过庭
索靖
王导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献之
王献之
王献之
王献之
文天祥
文征明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徐伯清
颜真卿
羊欣
张瑞图
张旭
赵佶
赵子昂
张瑞图
祝枝山
傅山
傅山
傅山
傅山
傅山
隶书-伊秉绶
隶书-伊秉绶
隶书-伊秉绶
隶书-伊秉绶
隶书-伊秉绶
隶书-伊秉绶
隶书-伊秉绶
曹全碑
衡方碑
隶书-伊秉绶
唐玄宗
肥致碑
韩仁铭
衡方碑
华山神庙碑
孔宙碑
礼器碑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史晨碑
伊秉绶
赵宽碑
隶书-邓石如
隶书-金农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
隶书-何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