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的意思

《惕》的笔顺动画写字动画演示

惕的基本信息

惕的笔画顺序

惕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字)

《惕》字同部首汉字

含《惕》的成语

基本解释


tì   ㄊㄧˋ
◎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英文翻译


watchful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tì 
〈动〉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词性变化

〈名〉

汉语字典

[①][tì]
[《廣韻》他歷切,入錫,透。]
亦作“悐1”。亦作“惖1”。
(1)畏惧;戒惧。
(2)指惊动。
(3)疾速。
(4)忧伤。

音韵参考

[上古音]:锡部透母,thyek
[广 韵]:他歷切,入23錫,ti,梗開四入青透
[平水韵]:入声十二锡
[唐 音]:tek
[国 语]:tì
[粤 语]:tik1
[闽南语]:thek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上】【心字部】 惕;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390第48
〔古文〕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康熙字典第390页图片

  • 虞世南的惕字楷书

    虞世南

  • 柳公权的惕字楷书

    柳公权

  • 沈尹默的惕字楷书

    沈尹默

  • 赵孟頫三门记体的惕字楷书

    赵孟頫三门记体

  • 赵之谦的惕字楷书

    赵之谦

  • 魏碑的惕字楷书

    魏碑

  • 颜真卿多宝塔体的惕字楷书

    颜真卿多宝塔体

  • 柳公权的惕字楷书

    柳公权

  • 欧阳询的惕字楷书

    欧阳询

  • 颜真卿的惕字楷书

    颜真卿

  • 虞世南的惕字楷书

    虞世南

  • 张猛龙碑的惕字楷书

    张猛龙碑

  • 智永的惕字楷书

    智永

  • 欧阳询的惕字楷书

    欧阳询

  • 张即之的惕字行书

    张即之

  • 行书-米芾的惕字行书

    行书-米芾

  • 行书-集字圣教序的惕字行书

    行书-集字圣教序

  • 王文治的惕字行书

    王文治

  • 虞集的惕字行书

    虞集

  • 赵孟頫的惕字行书

    赵孟頫

  • 周邦彦的惕字行书

    周邦彦

  • 王壮为的惕字行书

    王壮为

  • 郑板桥的惕字行书

    郑板桥

  • 王铎的惕字行书

    王铎

  • 毛爷爷的惕字草书

    毛爷爷

  • 蔡襄的惕字草书

    蔡襄

  • 陈道复的惕字草书

    陈道复

  • 李怀琳的惕字草书

    李怀琳

  • 王铎的惕字草书

    王铎

  • 徐伯清的惕字草书

    徐伯清

  • 傅山的惕字草书

    傅山

  • 隶书-伊秉绶的惕字隶书

    隶书-伊秉绶

  • 曹全碑的惕字隶书

    曹全碑

  • 隶辨的惕字隶书

    隶辨

  • 隶书-何绍基的惕字隶书

    隶书-何绍基

  • 隶书-邓石如的惕字隶书

    隶书-邓石如

  • 隶书-金农的惕字隶书

    隶书-金农

  • 蔡侯尊的惕字篆书

    蔡侯尊

  • 方去疾的惕字篆书

    方去疾

  • 侯马盟书的惕字篆书

    侯马盟书

  • 古人的惕字篆书

    古人

  • 齐侯钟的惕字篆书

    齐侯钟

  • 李阳冰的惕字篆书

    李阳冰

  • 石鼓文的惕字篆书

    石鼓文

  • 说文解字的惕字篆书

    说文解字

  • 说文解字的惕字篆书

    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