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
jì ㄐㄧˋ
◎ 动作已经完了:既往不咎。既而。
◎ 已经:既成事实。既定。
◎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既快又好。
◎ 既
already as as well as since
详细字义
◎ 既 j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
(4) 完毕;完了 [com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词性变化
◎ 既 jì
〈副〉
(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
◎ 既 jì
<连>
(1)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①][jì]
[《廣韻》居豙切,去未,見。]
亦作“旣1”。
(1)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2)穷尽;终尽。
(3)指终了;整个。
(4)失掉。
(5)确定。
(6)指安定。
(7)至,及。
(8)副词。全;都。
(9)副词。已经。
(10)副词。不久。表示事情和动作发生之后时间相隔不长。
(11)副词。即;便。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
(12)副词。其;将。表示测度或推度。
(13)连词。既然。
(14)连词。与“又”、“且”等呼应,组成并列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15)连词。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②][xì]
[《集韻》許既切,去未,曉。]
亦作“旣2”。通“餼1”。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上古音]:物部見母,ki?t
[广 韵]:居豙切,去8未,jì,止開三去微見
[平水韵]:去声五未
[国 语]:jì,xì
[粤 语]:gei3
[闽南语]:ka3,ki2
柳公权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
沈尹默
赵之谦
柳公权
褚遂良
褚遂良
褚遂良
柳公权
欧阳询
欧阳询
苏轼
王羲之
颜真卿
颜真卿
杨大眼造像
野村素轩
元珍墓志
张玄墓志
赵佶
赵孟頫
钟繇
颜真卿多宝塔体
魏碑
赵孟頫三门记体
赵孟頫三门记体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
智永
沈尹默小字
颜家庙碑
欧阳询
欧阳询
褚遂良
张即之
行书-米芾
行书-集字圣教序
行书-集字圣教序
陆柬之
欧阳询
黄庭坚
敬世江
康有为
林则徐
米芾
米芾
欧阳询
宋儋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王铎
王份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献之
文征明
吴琚
吴琚
颜真卿
虞世南
赵孟頫
黄庭坚
王壮为
王铎
郑板桥
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