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的意思

《魏》的笔顺动画写字动画演示

魏的基本信息

魏的笔画顺序

魏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字)

《魏》字同部首汉字

含《魏》的成语

基本解释


wèi   ㄨㄟˋ
◎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 姓。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wèi 
〈名〉
(1)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 班固《典引》
(2)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3) 古国名 [Wei state]
(4)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5)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 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6)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朝代名 [the Wei Dynasty]
(8)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9)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10) 古郡名 [Wei prefecture]
魏郡,县十八。——《汉书》
(11) 今县名 [Wei county]。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12) 姓
词性变化
wèi 
〈形〉
高大。也作“巍” [tall and big]。如:魏然(独立不动的样子);魏魏(高大的样子。同“巍巍”)

汉语字典

[①][wèi]
[《廣韻》魚貴切,去未,疑。]
(1)宫门外两边的楼观。
(2)指《诗·魏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请觀於周樂……爲之歌《魏》。”杜预注:“《詩》第九《魏》。”
(3)古国名。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将其地封给毕万,以毕万为魏大夫。
(4)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晉”。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迁都大梁,因而魏也被称为梁。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
(5)三国之一。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史称曹魏。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的“禅让”故事建晋朝,魏亡。
(6)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的拓跋珪称帝,国号魏。史称北魏。参见“北魏”。
(7)姓。
[②][wéi]
[《集韻》語韋切,平微,疑。]
独立貌。
[③][wēi]
同“巍1”。
高大貌。

音韵参考

[广 韵]:魚貴切,去8未,wèi,止合三去微疑
[平水韵]:去声五未
[粤 语]:ngai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亥集上】【鬼字部】 魏;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1462第40
【廣韻】魚貴切【集韻】【韻會】虞貴切,

康熙字典第1462页图片

  • 魏碑的魏字楷书

    魏碑

  • 颜真卿多宝塔体的魏字楷书

    颜真卿多宝塔体

  • 柳公权的魏字楷书

    柳公权

  • 虞世南的魏字楷书

    虞世南

  • 褚遂良的魏字楷书

    褚遂良

  • 白珽的魏字楷书

    白珽

  • 敬客的魏字楷书

    敬客

  • 王元佑造像的魏字楷书

    王元佑造像

  • 魏灵藏造像的魏字楷书

    魏灵藏造像

  • 颜真卿的魏字楷书

    颜真卿

  • 元珍墓志的魏字楷书

    元珍墓志

  • 赵孟頫的魏字楷书

    赵孟頫

  • 中岳灵庙碑的魏字楷书

    中岳灵庙碑

  • 钟繇的魏字楷书

    钟繇

  • 赵之谦的魏字楷书

    赵之谦

  • 赵之谦的魏字楷书

    赵之谦

  • 赵之谦的魏字楷书

    赵之谦

  • 沈尹默的魏字楷书

    沈尹默

  • 赵孟頫三门记体的魏字楷书

    赵孟頫三门记体

  • 智永的魏字楷书

    智永

  • 欧阳询的魏字楷书

    欧阳询

  • 颜家庙碑的魏字楷书

    颜家庙碑

  • 张猛龙碑的魏字楷书

    张猛龙碑

  • 王铎的魏字行书

    王铎

  • 王铎的魏字行书

    王铎

  • 张即之的魏字行书

    张即之

  • 行书-米芾的魏字行书

    行书-米芾

  • 行书-集字圣教序的魏字行书

    行书-集字圣教序

  • 欧阳询的魏字行书

    欧阳询

  • 古人的魏字行书

    古人

  • 近人的魏字行书

    近人

  • 敬世江的魏字行书

    敬世江

  • 刘墉的魏字行书

    刘墉

  • 米芾的魏字行书

    米芾

  • 米芾的魏字行书

    米芾

  • 欧阳询的魏字行书

    欧阳询

  • 苏轼的魏字行书

    苏轼

  • 赵孟頫的魏字行书

    赵孟頫

  • 王壮为的魏字行书

    王壮为

  • 郑板桥的魏字行书

    郑板桥

  • 郑板桥的魏字行书

    郑板桥

  • 毛爷爷的魏字草书

    毛爷爷

  • 邓文原的魏字草书

    邓文原

  • 怀素的魏字草书

    怀素

  • 敬世江的魏字草书

    敬世江

  • 李世民的魏字草书

    李世民

  • 宋克的魏字草书

    宋克

  • 孙过庭的魏字草书

    孙过庭

  • 徐伯清的魏字草书

    徐伯清

  • 徐伯清的魏字草书

    徐伯清

  • 赵构的魏字草书

    赵构

  • 赵佶的魏字草书

    赵佶

  • 智永的魏字草书

    智永

  • 智永的魏字草书

    智永

  • 傅山的魏字草书

    傅山

  • 傅山的魏字草书

    傅山

  • 傅山的魏字草书

    傅山

  • 隶书-伊秉绶的魏字隶书

    隶书-伊秉绶

  • 隶书-伊秉绶的魏字隶书

    隶书-伊秉绶

  • 隶书-伊秉绶的魏字隶书

    隶书-伊秉绶

  • 衡方碑的魏字隶书

    衡方碑

  • 邓石如的魏字隶书

    邓石如

  • 马王堆帛书的魏字隶书

    马王堆帛书

  • 马王堆帛书的魏字隶书

    马王堆帛书

  • 马王堆帛书的魏字隶书

    马王堆帛书

  • 钱泳的魏字隶书

    钱泳

  • 袁博碑的魏字隶书

    袁博碑

  • 隶书-金农的魏字隶书

    隶书-金农

  • 隶书-金农的魏字隶书

    隶书-金农

  • 隶书-何绍基的魏字隶书

    隶书-何绍基

  • 隶书-何绍基的魏字隶书

    隶书-何绍基

  • 隶书-何绍基的魏字隶书

    隶书-何绍基

  • 隶书-邓石如的魏字隶书

    隶书-邓石如

  • 隶书-邓石如的魏字隶书

    隶书-邓石如

  • 陈大羽的魏字篆书

    陈大羽

  • 邓石如的魏字篆书

    邓石如

  • 方去疾的魏字篆书

    方去疾

  • 古鈢的魏字篆书

    古鈢

  • 汉印的魏字篆书

    汉印

  • 汉印的魏字篆书

    汉印

  • 汉印的魏字篆书

    汉印

  • 汉印的魏字篆书

    汉印

  • 汉印的魏字篆书

    汉印

  • 何绍基的魏字篆书

    何绍基

  • 李阳冰的魏字篆书

    李阳冰

  • 说文解字的魏字篆书

    说文解字

  • 吴大澂的魏字篆书

    吴大澂

  • 吴让之的魏字篆书

    吴让之

  • 徐三庚的魏字篆书

    徐三庚

  • 徐三庚的魏字篆书

    徐三庚

  • 张永明的魏字篆书

    张永明

  • 赵孟頫的魏字篆书

    赵孟頫

  • 说文解字的魏字篆书

    说文解字